在渤海之滨的盘锦,一片承载着乡村振兴希望的蟹田湿地里,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正以科技创新与劳模精神交织的力量,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继公司董事长李晓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后,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孙娜再获“全国劳动模范”殊荣,两代劳模接续奋斗,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与 “科技兴农”的生动注脚。
孙娜在光合科研一线扎根15年,工作期间,她参与国家“863 计划”、辽宁省重点科技攻关等多个科研项目,以河蟹育苗和养殖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作为研究课题获得范蠡科学技术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科技奖项,发表水产养殖及生态学科技论文20余篇,发明专利5项,主持、参与编写3项行业与地方标准3项。她先后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最美女性、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在202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当选中共二十大党代表,2025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诸多荣誉见证着她在水产科研道路上的坚实足迹。
河蟹苗种培育曾面临严峻的技术难题,水质突变导致蟹苗大量死亡,这一“天灾”般的困境长期制约着产业发展。孙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攻克难题,她放弃所有节假日与休息日,日夜坚守在生产阵地。白天,她穿梭于池塘间,仔细采样检测;夜晚,在实验室里专注整理分析数据。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钻研,终于找到水质突变的关键因素,并建立起控制突变的数学模型。每年5月,是河蟹苗培育的关键期,她和团队对1万多个水质数据进行精准测定与分析,连续7年成功避免突变灾难,打破全国河蟹苗种培育的技术瓶颈。在她与团队的努力下,河蟹土池生态育苗技术持续升级,生态蟹苗产量提升30%以上,极大地保障了市场蟹苗供应。
蟹苗质量关乎养殖户的切身利益,孙娜主动挑起蟹苗质量鉴定的重担。她带领研究小组从育苗阶段便开始对每个池塘进行全程跟踪监测,水质测定、饵料投喂等环节都详细记录。蟹苗出售前,她严格把关,从外观规格、颜色、活力到寄生虫检查,不放过任何细节。每年秋季,她还带队回访养殖户,了解扣蟹养殖产量,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经过5年不懈探索,她在全国率先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蟹苗质量判定标准。企业依此严格控制质量,不合格苗种不出厂。同时,她总结出提升蟹苗质量的技术措施,使蟹苗出厂合格率提高6个百分点,每年出售优质蟹苗5万斤以上,为养殖户增收近千万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孙娜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19年,盘锦地区河蟹爆发“牛奶病”,养殖户损失惨重。孙娜在孩子出生仅一个多月时,就毅然返回工作岗位,投身“牛奶病”防治课题研究。为提升技术水平,她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不断学习微生物知识和虾蟹疾病检测方法,试验数百种药物,还为农户开展培训,传授防治技术。三年间,通过技术指导和药物防治,帮助农户挽回损失400多万元。
命运曾给孙娜沉重一击,她被诊断为肾病综合症。但病痛并未打倒她,身体浮肿、双脚肿胀到穿不上鞋,她就穿着拖鞋穿梭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只要身体稍有好转,她便主动承担更多工作。孙娜所在的盘锦光合蟹业公司是沈阳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科技小院的依托单位,每年有几十名研究生入驻企业,孙娜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带领研究生深入河蟹养殖一线,进行养殖户的走访调查,将农民遇到的问题与产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作为研究生的论文课题,她每年都会为研究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课程。连续三年来,有50多名硕士研究生在她与光合团队导师的带领与指导下扎根在河蟹生产第一线,共同助力河蟹产业发展,将论文写在了农村大地上,同时完成了从理论型人才向实用型人才的转变。
孙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对她扎根科研一线、心系养殖户、勇攀科技高峰精神的最好诠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光合蟹业的两代劳模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奋斗史,更是中国农业从 “传统种养”迈向“科技赋能”的缩影。当“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章在蟹田上空闪耀,照亮的不仅是盘锦的河蟹产业,更是无数农业科研工作者扎根一线、矢志创新的前行之路。